悬疑的,文艺的,终归都是社会的(4 / 7)
门: 现在我们重点聊聊《谋杀似水年华》。2004年,蔡骏老师的《诅咒》被改编成电视剧《魂断楼兰》,这大抵是您的作品第一次转为影视作品,接着就是《荒村公寓》《荒村客栈》《地狱的第十九层》三部电影。尽管当时票房不错,但这些电影评价好像不高。
骏: 与我原著内容也差别比较大。
门: 所以您会更慎重地卖小说改编版权,但失望也难以避免。
骏: 南派三叔的《盗墓笔记》,现在也是这种情况。
门: 后面还有哪些电影要上?
骏: 《蝴蝶公墓》《偷窥一百二十天》等等,都是刚刚开机,或者准备开机。
门: 您感受如何?
骏: 还是期待它们能保持原著的精神和主题吧。
门: 您对导演的挑选也会越来越谨慎,对吧?
骏: 是的。
门: 于是我们对陈果版《谋杀似水年华》更加好奇。您是怎么想要跟他合作的?
骏: 我希望这部社会主题的小说,能被改成社会主题的电影,其中再蕴含一些对青春的思索。
门: 我们前面也聊到了,陈果刚好是在作品中讲社会问题、反映时代变化的高手。
骏: 嗯,我也看过他的“回归三部曲”,他还是很关怀现实的。甚至他在去年的纯港片《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》里,也有一些社会关怀或诉求。他的叙事方式啊,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啊,我还是比较喜欢的。他让人沉浸在电影里感受人物的命运,时代对人物命运的改变。
门: 《谋杀似水年华》里的秋收和小麦也有一种无依无靠的孤儿心理,秋收把生命寄托在复仇上,小麦则寄托在爱情上。秋收和《香港制造》里的中秋,都是社会底层少年,出路不多又被命运逼到绝路,年轻人很容易产生共鸣。
骏: 《谋杀似水年华》他是想拍成商业片,但据说还是有点文艺,对吧?还在剪辑,在做后期。
果: 我基本是按商业片路子拍摄的,不准备拍得很文艺,也不想挖得太深。
门: 原著有悬疑和爱情元素,就很好做商业片。
果: 但是商业片未必不能文艺,我觉得商业和文艺这两个概念也比较模糊,也不认为两者有明显的对抗性,我关心的,只是拍好一部片。
门: 蔡骏老师您写小说的时候会考虑它拍成电影电视的样子吗?
骏: 也没有很刻意这么想,我也是只关心如何把小说本体写好,改编成影视则是另一个问题。
门: 嗯,所以其实在这一点上你们也很像。您当初创作《谋杀似水年华》的时候,灵感来源是什么?现在回头看您的这个孩子,有什么感受呢?
骏: 应该是在2010年春天,那时候有几个灵感综合在一起,首先是“魔女区”和淘宝店,“能够买到任何东西”,我就想,能不能买到任何记忆呢?
门: 然而有读者认为买到一切不太可能,是不是有点超现实?
骏: 能买到任何东西的“魔女区”,这个概念在小说里不是超自然的,而是经过店主秋收精心设计的,只能说“魔女区”会给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感觉。说起小说和现实的关系,创作的过程中当然感觉这是小说,但是生活会被小说干预。我慢慢发觉,一切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。这也跟我越来越关注现实、关注社会派题材有关系。当时发生了很多事,比如说上海的高楼火灾,全国各地都有群体性事件,这些事让我对现实主义有了更多的诉求。另一个灵感,核心创意,是一个孩子目睹自己的妈妈被杀,他又被办案警察当作唯一的目击证人领养了一段时间,我又特别设计他是民工的孩子,去凸显社会鸿沟和阶级差异,这是故事的核心主题。
门: 那么陈果老师您怎么想到跟蔡骏老师合作拍这个片呢?
果: 他的《谋杀似水年华》是我五六年前看的,那会儿好像是2008年还是2009年吧,看过后我们就谈了能不能拍。但是因为版权问题暂时没拍,我们当时说在中国做推理电影可能会比较新,新有新的难度,观众也很难接受太新的东西,但现在拍,时空反而恰恰比较妥当了,五六年间,中国商业片也发展到某个程度了,观众需要大量多种多元的电影去充实他自己的观影经验,或者说,总体市场是需要这种东西的。
门: 我总觉得您拍的大概没办法不文艺。
果: 还是有很多可说的。小麦已经把秋收遗忘了,但是新案件的启发,她爸爸留下的一些东西,使她重新挖回十五年前的回忆,凶手还没抓到,新案件发生后,秋收会不会回来?这一点对她个人的冲击还是蛮大的,因为她的爱情还是刻骨铭心的,但是她那样刻骨铭心又能等到那段爱情回来吗?而且在北京,她的另一段爱情也展示着可能结婚这个结果。所以我觉得人们是会产生共鸣,尤其年轻人,爱情伟大就是伟大在这里。
门: 时间承载的是社会和人生,《谋杀似水年华》话剧版也保留了您的社会批判意识,但对结局改动很大。大反派盛总以一死担下所有杀人罪,弥补对妻子的多年亏欠,而书中是小麦揭露了盛总老婆杀死数人的事实。 ↑返回顶部↑
骏: 与我原著内容也差别比较大。
门: 所以您会更慎重地卖小说改编版权,但失望也难以避免。
骏: 南派三叔的《盗墓笔记》,现在也是这种情况。
门: 后面还有哪些电影要上?
骏: 《蝴蝶公墓》《偷窥一百二十天》等等,都是刚刚开机,或者准备开机。
门: 您感受如何?
骏: 还是期待它们能保持原著的精神和主题吧。
门: 您对导演的挑选也会越来越谨慎,对吧?
骏: 是的。
门: 于是我们对陈果版《谋杀似水年华》更加好奇。您是怎么想要跟他合作的?
骏: 我希望这部社会主题的小说,能被改成社会主题的电影,其中再蕴含一些对青春的思索。
门: 我们前面也聊到了,陈果刚好是在作品中讲社会问题、反映时代变化的高手。
骏: 嗯,我也看过他的“回归三部曲”,他还是很关怀现实的。甚至他在去年的纯港片《那夜凌晨,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》里,也有一些社会关怀或诉求。他的叙事方式啊,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啊,我还是比较喜欢的。他让人沉浸在电影里感受人物的命运,时代对人物命运的改变。
门: 《谋杀似水年华》里的秋收和小麦也有一种无依无靠的孤儿心理,秋收把生命寄托在复仇上,小麦则寄托在爱情上。秋收和《香港制造》里的中秋,都是社会底层少年,出路不多又被命运逼到绝路,年轻人很容易产生共鸣。
骏: 《谋杀似水年华》他是想拍成商业片,但据说还是有点文艺,对吧?还在剪辑,在做后期。
果: 我基本是按商业片路子拍摄的,不准备拍得很文艺,也不想挖得太深。
门: 原著有悬疑和爱情元素,就很好做商业片。
果: 但是商业片未必不能文艺,我觉得商业和文艺这两个概念也比较模糊,也不认为两者有明显的对抗性,我关心的,只是拍好一部片。
门: 蔡骏老师您写小说的时候会考虑它拍成电影电视的样子吗?
骏: 也没有很刻意这么想,我也是只关心如何把小说本体写好,改编成影视则是另一个问题。
门: 嗯,所以其实在这一点上你们也很像。您当初创作《谋杀似水年华》的时候,灵感来源是什么?现在回头看您的这个孩子,有什么感受呢?
骏: 应该是在2010年春天,那时候有几个灵感综合在一起,首先是“魔女区”和淘宝店,“能够买到任何东西”,我就想,能不能买到任何记忆呢?
门: 然而有读者认为买到一切不太可能,是不是有点超现实?
骏: 能买到任何东西的“魔女区”,这个概念在小说里不是超自然的,而是经过店主秋收精心设计的,只能说“魔女区”会给人一种超自然力量的感觉。说起小说和现实的关系,创作的过程中当然感觉这是小说,但是生活会被小说干预。我慢慢发觉,一切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。这也跟我越来越关注现实、关注社会派题材有关系。当时发生了很多事,比如说上海的高楼火灾,全国各地都有群体性事件,这些事让我对现实主义有了更多的诉求。另一个灵感,核心创意,是一个孩子目睹自己的妈妈被杀,他又被办案警察当作唯一的目击证人领养了一段时间,我又特别设计他是民工的孩子,去凸显社会鸿沟和阶级差异,这是故事的核心主题。
门: 那么陈果老师您怎么想到跟蔡骏老师合作拍这个片呢?
果: 他的《谋杀似水年华》是我五六年前看的,那会儿好像是2008年还是2009年吧,看过后我们就谈了能不能拍。但是因为版权问题暂时没拍,我们当时说在中国做推理电影可能会比较新,新有新的难度,观众也很难接受太新的东西,但现在拍,时空反而恰恰比较妥当了,五六年间,中国商业片也发展到某个程度了,观众需要大量多种多元的电影去充实他自己的观影经验,或者说,总体市场是需要这种东西的。
门: 我总觉得您拍的大概没办法不文艺。
果: 还是有很多可说的。小麦已经把秋收遗忘了,但是新案件的启发,她爸爸留下的一些东西,使她重新挖回十五年前的回忆,凶手还没抓到,新案件发生后,秋收会不会回来?这一点对她个人的冲击还是蛮大的,因为她的爱情还是刻骨铭心的,但是她那样刻骨铭心又能等到那段爱情回来吗?而且在北京,她的另一段爱情也展示着可能结婚这个结果。所以我觉得人们是会产生共鸣,尤其年轻人,爱情伟大就是伟大在这里。
门: 时间承载的是社会和人生,《谋杀似水年华》话剧版也保留了您的社会批判意识,但对结局改动很大。大反派盛总以一死担下所有杀人罪,弥补对妻子的多年亏欠,而书中是小麦揭露了盛总老婆杀死数人的事实。 ↑返回顶部↑